jianjie("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大辽皇后萧燕燕是我国历 的契丹女杰, 在她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之初,面临着母寡子弱、边防 未靖的艰难局面。但她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在皇权 受到威胁之时,毫不犹豫,亲手鸩杀了她的姐姐,同 时广揽人才,在臣僚的辅佐下,顺应历史趋势,仿效 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把辽朝国 力推向了鼎盛时期。在大力整饬内政的同时,东征高 丽,迫使高丽向她称臣纳贡,活捉北宋名将杨业,与 大宋签订“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两国长期战争的 局面。萧燕燕不仅是中国历 少有的以武功卓 著 称的皇后,而且也是推进契丹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女 中豪杰,姜越主编的《巾帼豪杰(萧太后)》详细了讲 述了萧太后鲜为人知的生平,帮助我们解读契丹这个 马上民族的兴衰历程。
    

......

目录:
章 嫁入深宫
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
定亲韩德让
选妃入宫
第二章 辅佐景宗,尽心竭力
面对烂摊子
成为皇帝的依靠
满城战败,景宗驾崩
萧太后 信任的人
战神耶律休哥
名将萧挞凛
第三章 女主摄政,御驾亲征
大战岐沟关
陈家谷之战,生擒杨业
屡次南征,与宋对峙
徐河之战
兵迫澶渊,签订和约
征服女真
东讨高丽
兵伐阻卜
与党项结盟
第四章 励精图治,弼成盛世
擢用汉俘,任人唯贤
倚重文臣,成就盛世
改革法律,健全制度
确立北南面官制
整顿吏治,重视农桑
营建中京
姐妹反目
崇信佛教
归政辽圣宗

......

精 彩 页:
为了让三个女儿将来顺利嫁人皇室,萧思温从小 就把这三姐妹当成后妃的候选人加以培养。在父母的 悉心教育下,这三姐妹从小就学会了如何管理后宫, 如何参与政治、驾驭臣下,以及如何行军布阵、带兵 打仗等中原女子不可能学习的东西。在这三姐妹中, 萧绰虽然 小,天资却 为聪颖,做事 为认真。一 次,萧思温让姐妹三人扫地,两个姐姐潦草地挥了几 下,就甩手不干了,唯独萧绰扫得仔细,把屋子打扫 得干干净净。萧思温见状甚是高兴,连声夸赞: “ 此女将来必能成器。” 不过,因当时辽国皇室内部派系斗争激烈,这就 给萧思温为女儿选夫家出了一个大难题。
     当年耶律阿保机死后,继承其皇位的并不是长子 耶律倍,而是二儿子耶律德光,也就是后来的辽太宗 。身为长子的耶律倍则被迫封为义宗皇帝,三子耶律 李胡被迫封为章肃皇帝,这就为日后兄弟争权埋下了 隐患。
     耶律德光死后,先是耶律李胡欲即位,后被耶律 倍的儿子耶律阮打败,耶律阮即位,是为辽世宗。后 耶律阮又被耶律察割等人杀死,继承其位的是耶律德 光的儿子耶律璨,即当时在位的穆宗。面对如此混乱 的局面,精明的萧思温认为,这三派势力此消彼长, 谁都有承继大统的可能。
     在这种混沌不清的局势下, 不可鲁莽行事,于 是精于政治的萧思温便开始精心安排起了女儿们的婚 事。在他的安排下,长女萧胡辇嫁给了耶律德光一系 的太平王罨撤葛,次女嫁给了耶律李胡一系的赵王喜 隐。
     剩下 小的、也是自己 器重的女儿,应该给她 找个什么样的夫家呢?萧思温 加谨慎地盘算着。一 番思忖之后,萧思温决定将三女儿嫁给耶律倍一系的 世宗之子耶律贤。
     不得不说,萧思温的如意算盘打得真是精细周全 ,如此一来,不管是哪一系的人马做了皇帝,他都会 有一个女儿能坐上皇后的宝座,他都是铁定的国丈大 人。然而,这些想法都是萧思温自己的一厢情愿。女 儿萧绰却不这么想,她早已有了意中人,此人便是韩 德让。韩德让何许人也?说来,韩德让的家族在辽国 乃是名门望族。在一般人看来,辽国的名门望族本应 都是契丹人,然而韩德让所在的韩氏家族却是一个例 外,他们本是中原汉人,也就是说,韩德让是已经契 丹化了的汉人(韩知古家族是辽朝仅次于皇族耶律氏 、后族萧氏的大家族,终辽之世,影响颇大)。
     韩氏家族入辽,是从韩德让的祖父韩知古那辈开 始的。
     韩知古的老家在今河北蓟县玉田,当年辽太祖耶 律阿保机率军攻打蓟县时,年仅六岁的韩知古被阿保 机妻子述律后的兄长欲稳所俘,成了他家的奴隶。后 来,述律平出嫁时,韩知古作为陪嫁品进入耶律阿保 机家继续为奴。韩知古虽然身为奴隶,但他本身却是 一个机敏干练、头脑精明的人,在侍奉阿保机的过程 中,他的聪明能干得到了阿保机的赏识,而渐渐赢得 阿保机的器重。
     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随即就特擢韩知古为 彰武军节度使。后来考虑到韩知古本为汉人,深通汉 法,又令其总管汉人事务。被委以重任的韩知古对阿 保机竭尽忠诚,他为契丹国制定了一套既简便易行又 能体现尊卑级别的礼制,成了辽太祖***的功臣。在 共创辽国大业的过程中,这对君臣建立起了 君臣 的亲密关系。韩知古有一个儿子名叫韩匡嗣,此人便 是韩德让的父亲。因受父亲熏陶,韩匡嗣自幼博览群 书,尤其精通医术。在当时契丹境内,他是颇有名气 的一代儒医。因为医术高明,韩匡嗣深受皇后述律平 喜爱,被其收为义子,在其宫帐里当差。
     P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