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jie("
作者简介:
威廉·曼彻斯特,美国记者兼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负重伤,获紫心勋章。战后先后在《俄克拉荷马日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报任采访记者。1959~1968年间任康涅狄格州韦斯莱扬大学 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67年获哈儿马舍尔德研究所文学奖金。他既写历史、传记,也写小说。 主要著作有:《愤怒的城市》(1953年)、《季风的阴影》(1956年)、《洛克菲勒家史》(1959年)、《肯尼迪总统画像》(1962年)、《肯尼迪总统之死》(1967年)、《克虏伯的 ,1587~1968》(1968年)等。
内容提要: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50年之 后,由这场世纪之案引发的讨论与猜测还在持续。是 谁,为了何种原因,决定杀掉当时世界 名望的政 治家? 威廉·曼彻斯特作为美国 历史学家,受肯尼 迪夫人的委托,通过多年的走访查证,收集到众多关 键证人提供的一手资料,经过甄别后写就的这部《总 统之死》,可谓是研究肯尼迪之死的扛鼎之作。
     本书是一部关于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的全景式记 录,生动再现了肯尼迪去世前后六天(1963年11月20 日-1963年11月25日)各方面的细节。从总统在达拉 斯遇刺,帕克兰医院全力抢救,约翰逊在空军一号上 宣誓就职,奥斯瓦尔德被杰克·鲁比 杀,各国元首 出席总统葬礼,到当时美国社会的整体氛围,两党政 治理念上的分歧,相关各方在事件前后的言论,世界 各地面对肯尼迪遇刺的反应,甚至包括总统一家在白 宫中的日常生活等都有面面俱到的叙述。书中人物众 多,作为总统身边 亲密的人,肯尼迪夫人的坚强, 罗伯特·肯尼迪的冷静,以奥唐纳和奥布莱恩为首的 总统幕僚的忠诚——他们在关键时刻所体现出的人性 闪光都得到了忠实的记录。而对于颇具争议的凶手奥 斯瓦尔德和时任副总统约翰逊,作者也并没有简单地 给出结论,而是结合史料对他们自身的背景和经历进 行了严谨的勾勒,将他们的行为置于自身经历和大环 境中进行双重考量, 程度地发掘在他们行为之外 存在于美国社会深处的 为深刻的罪恶。书中着重描 写的一些细节已经成为了经典场景,如特工克林特· 希尔的“惊世一跳”,肯尼迪夫人身着血衣出席约翰 逊的就职仪式,小约翰在父亲葬礼上举手敬礼等,作 者以一个记者的敏锐在一幕幕宏大场景中捕捉到了这 些 有意味的细节,将一个时代浓缩成短短六天的历 史生动地呈现了出来。阅读此书,可以拨开凶案的迷 雾,了解到肯尼迪遇害 深层的原因,从而 限度 还原历史的真实。
     本书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自美国首版后 ,尘封近半世纪, 引进,以纪念肯尼迪去世 50周年。
    

......

目录:
前言
术语表
序言 肯尼迪总统
部 死亡之旅
章 出行
第二章 总统座驾
第三章 伯克利医生
第四章 新任总统约翰逊
第五章 走开,陌生人
第二部 白宫
第六章 空军一号
第七章
第八章 白宫
第九章 的受难曲
第十章 光芒
后记 传奇
附录一 爱德华·肯尼迪参议员在肯尼迪总统墓地旁的悼词
附录二 长罗伯特·肯尼迪在肯尼迪总统墓地旁的悼词
附录三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一日杰奎琳·肯尼迪写给尼基塔·赫鲁晓夫的信件
附录四 年表(东部标准时间)
附录五 资料来源

......

精 彩 页:
乔·高勒和他的首席助手乔·海根监督了把棺材 运上灵车,也就是被 海根称为“葬礼马车”的车辆。高勒殡仪馆的年轻化 妆师和他们一起去 了贝塞达海军医院。奥尼尔和高勒的两口棺材在停尸 房的前厅并排放了 一小会儿,随后奥尼尔的棺材被送到了储藏室。殡仪 人员、几个爱尔兰 人和乔治·托马斯被迎进停尸房。这时验尸组的工作 已经结束了。验尸 过程长达三小时,时而被新送来的特工从埃尔姆大街 捡来的头盖骨碎片 所打断。验尸过程验证了两处明显伤口和总统头部的 金属残片。奥斯瓦 尔德 上的金属碎片被送到了联邦调查局。贝塞达 的医生希望他们的 发现能用于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已经听说了马克·佩 里给新闻界提交的 医检报告,让他们失望的是通常被人们称为射入口的 喉咙上的伤口已经 被佩里医生的气管切开术破坏了。和帕克兰医院的医 生不同的是,他们 把总统的尸体翻了个身,看到了总统脖子后面的小洞 。他们确定佩里医 生也看到过这个弹口。前一次尸检无疑造成了一定的 干扰。贝塞达海军 医院的病理科主任詹姆斯-胡姆斯在午夜后不久打了 个电话给身处达拉 斯的佩里,他们拍摄的临床照片足以使在帕克兰医院 急诊创伤室里工作 过的医生感到满意。
     化妆师接着投入到了工作之中。用海根的话说, “他所面临的压力 巨大,停尸房里站着以惠勒将军为首的大约三十 五个人,他们时刻 观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很担心头盖骨上的创口 ,这些创口会影响 化妆的效果。我们当时还不知道尸体需不需要在葬礼 仪式上被人瞻仰”。
    化妆持续了大约三个小时,事后证明根本不需要给尸 体化妆,但这不是 殡仪业者的错,因为和楼上包房保持联系的麦克休和 伯克利都不能保证 棺材在葬礼上是关着的。麦克休告诉海根别着急,尽 量把妆化好。“肯 尼迪的家人随时可能会改主意。”他说。伯克利和肯 尼迪夫人谈过一次, 他知道肯尼迪夫人不想让人们瞻仰肯尼迪的遗容。“ 只是,”他事后解释 说,“我觉得给尸体化上妆,穿上全套衣服会比较好 ,这样的话,即便 有人在一千年后打开这口棺材,脸也不会走样。” 戴夫·鲍尔斯挑选了衣服,他从乔治·托马斯带 来的八套上装和四双 鞋里挑选了蓝灰色西装和黑色皮鞋。肯和拉里经过了 一番争吵,给总统 挑了条带斑点的蓝色领带。站在惠勒将军身旁的萨姆 ·伯德中尉看着化 妆师给遗体穿上白色丝绸衬衫,然后套上外套。总统 的男仆记得他不喜 欢手帕上有艳丽的图案,他总是把手帕叠好几层,不 让上面的图案显露 出来。托马斯替他叠好了手帕,塞在他的上衣口袋里 。穿完衣服以后, 尸体被推到了停尸房的前厅,和等待的棺材并列在一 起。一个海军军官 对伯德中尉说:“请大伙从这里出去,这个地方在任 何时候都应该是没 有人的,我们会让特工把尸体放进棺材。”包括惠勒 将军在内的所有来 客都离开了,但把尸体放进棺材的并不是特工,而是 医生和殡仪业者。
    乔·海根把总统的手放在合适的位置,在他的两只手 上各放了一片玫瑰 花瓣。戈弗雷·麦克休不顾海军军官的驱赶令,看着 乔-高勒合上了棺 材。他注意到,棺材合上的时候发出了轻微的咔嚓声 。如果棺材需要再 次开启的话,戈弗雷希望由自己来开。
     一位殡仪业者在停尸间外的走廊上交给伯德中尉 一面***。这面国 旗是老兵协会特制的,长九英尺,宽五点五英尺,殡 仪业者常向老兵协 会要一些用于老兵的葬礼。因为许多军人家庭选择高 勒殡仪馆进行葬 礼,因此高勒殡仪馆有很多这样的***,伯德收到的 这面***原本是给 下一位在高勒殡仪馆举行葬礼的老兵用的。***和以 往一样被叠成三角 形,伯德不用说就知道该怎么做。和阿灵顿 公墓 的驻军一样,海军 陆战队对***的操作流程也很熟悉。抬棺队把地毯铺 在救护车地板上以 后——救护车上没有橡皮钉和运送棺材的滚轮,为了 避免遭遇奥尼尔的 棺材同样的命运,高勒决定在救护车上铺上层地毯, 抬棺队分成两列面 对面地坐了下来。当棺材推到他们之间以后,***会 折叠地在他们中间 传递,传到 一个人时才伸展开来,和所有人一起 把***举在棺材的 上方。接着***会被覆盖在棺材上, 大伙一同向 ***敬礼。
     等待开车的时候,伯德中尉突然想起了昨天中午 在阿灵顿 公墓 三十五片区见到的一位上校遗孀。在他听说总统被暗 杀消息之前的一刹 那,他看见上校遗孀一边跌跌撞撞地走下山坡,一边 紧紧地把***用双 臂护在胸前,不让儿子把***从怀里夺走。他意识到 此时自己手持*** 的方式和昨天的那位遗孀是 一样的。
     P467-468
")